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扶持医疗器械产业的政策出台,跨国医疗器械商在中国的市场布局正在悄然生变。
整体格局:由“外”向“内”转变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贸易报告》显示,我国正在使用的高端医疗器械中,80%的CT、90%的超声波仪器、85%的检验仪器、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是外国品牌。
而在本土1.6万家医疗器械企业中,除东软、迈瑞等少数企业发展较好外,其余多为规模不大的中小型医疗器械公司。基于2014年医疗器械市场总量2760亿元计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平均收入仅在1700万元左右。
但近年来,国家多部门对国产设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时重点推动医院采购数字化X光机、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高端设备,促进国产医疗设备自主创新。
浙商证券研究所分析认为,未来政策将是目前医疗器械格局发生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其中,优秀国产设备遴选将使得包括东软、华润万东和上海联影等一批国内相关高端医疗设备公司广泛受益,而在高层力推三甲医院采购国产医疗设备的背景下,已经有部分城市出台了相关的刺激政策,未来会有更多的省市将继续跟进,预计医院采购国产设备的比例将明显提升。
来自海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贸易总额达到357.94亿美元,同比增长4.32%,较2013年下降9.8个百分点。其中,进口额为157.71亿美元,同比增长5.32%,但增幅同比下降了14.75个百分点。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分析认为,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增幅为近3年来最低,且在华三资企业成为我国医疗器械进口主力,相关进口额占比达到40%;与此同时,诊疗设备类产品进口额占比超过70%,远高于其他类别产品。
细分领域:“小巨头”加速扩张
然而,医疗器械细分领域的竞争却在进一步加速。
2014年,在我国医疗器械进口产品中,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有35个品种,主要为通用诊疗设备、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弥补生理缺陷的康复用具、X射线断层检查仪、内窥镜、医用导管、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等,在我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中占72.25%。
日前,全球最大医疗技术公司美国BD宣布,其在中国总投资1亿美元的第三个生产基地在苏州建成,进一步延伸其在中国的业务版图和本地化生产范围。
事实上,这也是继医疗业务产品线、诊断业务产品线之后,BD第三次将其产品线引入中国,新生产基地投产后将生产糖尿病护理业务的胰岛素注射笔用针头和标本分析前处理系统业务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预计年产总量将超过10亿支,可覆盖BD中国目前在售的70%以上真空采血管产品。
而糖尿病正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公共卫生挑战之一。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报告,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达3.82亿,所有类型的糖尿病患病率都在上升,2035年,糖尿病患者数目将增加55%,糖尿病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我国是糖尿病的重灾区,糖尿病患者人数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且年轻化趋势明显,相关护理产品的市场巨大。
“该工厂将使BD在华真空采血管产品产量翻番,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并预留有未来产量再次翻番的生产能力,预计至少将满足BD中国未来5~10年的产能扩张需求。”BD标本分析前处理系统全球业务总裁JohnLedek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作为全球成长最快的区域市场,BD中国在2012年超越日本市场,成为其第二大市场;2014财年,BD 中国25%的销售增长使中国在其总部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1993年进入中国的欧姆龙已经将大连变为其全球最大的电子血压计生产基地和全球研发中心,30多条生产线可实现每月100万台血压计的产能。
2014年,欧姆龙健康医疗事业在中国的整体销售额已达到了12.3亿元人民币,较2013年增长20.6%,成为欧姆龙全球销量第一的地区。
随着中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骨科产品正在成为医疗器械领域的新增长点,全球脊柱、膝盖、臀部及创伤产品占比已经超过整个骨科产品市场总数的65%,而这一点在中国尤甚。
对此,美敦力(Medtronic)宣布其在中国已经发展了2000个员工;施乐辉(Smith&Nephew)宣布了重组,并将战略性锁定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投入更多研发资金在面对这一市场的产品中。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日前公布的《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2015版)》数据显示,2010~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量从1284亿元增长到276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0.8%,相当于5年内市场规模扩大了一倍以上;而根据这一增长预测:未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将进一步增长,至2019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6003亿元。